(電影推薦)
順便分享一下所有預告片中我最喜歡的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hyTLtYg8Qk
喜歡Tanya的歌,更喜歡這種生活愛情小品電影。
令人驚訝的是,這部伊森霍克、茱蒂蝶兒主演的電影,從1995年開始,每九年會有一部續曲。隨著兩位演員真實年齡從20多,30多,拍到了40多歲,這系列電影講述的不光是浪漫而已,我喜歡的是電影裡面鋪陳的『緣分』,和人生中不同階段裡面對各種事情會因為歷練而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三部曲分別是
1995年,講述兩人在一班火車上初遇的"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2004年,講述兩人在巴黎簽書會後相遇的"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2013年,這次則是相隔九年後,兩人步入40歲的生活和故事"愛在午夜希臘時" (Before Midnight)
(以下有前兩集電影雷,第三集我也還沒看)
這系列電影對白很多,初看或許感覺很瑣碎,但是看完後卻後勁很強。
故事從1995年兩人都是青澀的20多歲青年在一班火車上相遇,一個美國大男孩與一個法國女孩聊得渾然忘我,離別前留下了半年之約卻沒有互留聯絡方式,想要考驗兩人緣分的人就此分開。
半年後,男主角依約出現,但女主角因為祖母過世沒有現身。
於是第二部是九年後男主角藉著把兩人的故事寫成書在歐洲宣傳時,內心希望可以有機會重遇女主角。
此時的男主角已有一妻一子,女主角有個忙碌於工作不常有機會見面的男友,他們在巴黎共度一晚,敘舊了一晚,開放式的結局應該是兩人最後還是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就像第一集一樣吧。
找了很多第三部的預告片,似乎是兩人這九年不知道經歷了什麼而終於走到一起。很喜歡這個預告片裡面,女主角問男主角: 『如果是今天你在火車上遇到我,你還會覺得我很有魅力嗎?』(意思是已經不是20多歲美麗的法國少女了)
國外討論區有特別提到女主角茱蒂蝶兒為了這部電影似乎有刻意增肥,要表現出四十多歲的女人,生了兩個孩子後,不如第一部中那個在火車上看著小說,眼神裡充滿了青澀與純真。
雖然第三部還沒上映,由於片商剪接的關係我不確定接在這句話後的男主角到底回女主角什麼,只是我猜想女主角是好奇但帶著自信問這句話的。
拿我自己來說,25歲過後我曾經有一小段不喜歡過生日的時光,因為過了25歲,就好像即將加速助跑進入了30歲。
『30而立』對當時25歲才開始過自己人生的我來說像是個枷鎖,我還有太多想做卻還沒完成的事情,而時光怎會如此迅速?不過在過28歲生日時寫了感言是:"我很滿意現在的我"。來到英國念書這一年,我在英國過了我30歲的生日,其實,大致上我也很滿意現在的我,並不對那個18歲剛進大一的我,22歲剛畢業的我有什麼眷戀。
事實上,年紀漸長的我正在體會『放手』和『順其自然』的快樂。
小時候我不那麼相信緣分,相信命運,但是我現在懂有些事情不是拼命抓緊就會有什麼不同,因此對於不能改變的過去、已說出口不能收回的話、已經成定局的事情,就全讓它們走吧、消失吧。
人生中,不管是親情、愛情、友情,在時間、空間、緣分、現實環境中交錯的我們其實何其渺小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成為朋友、知己、夫妻,抑或成了仇人、熟悉的陌生人、怨偶,差別只在有沒有趕上了彼此的好時光而已。
如果換個時空、換個背景,很多事情都會不同。就像在電影『給茱麗葉的信』中,如果出身於英國上流社會的Claire與在義大利鄉間長大的Lorenzo年少時真的不顧一切依約私奔,也許最後兩人的愛會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面磨滅。
但正因為沒有得到,經過了數十年當人生中的重心已不再是養家活口、養兒育女、追求事業的階段,兩人重逢時才能笑談過去,才能在雙方兒孫的祝福下再婚。
所以現在的我才比過去都更相信緣分。
因為我們現在相逢,也許我們把握了或者錯過,也許我們沒有在彼此最好的時光相遇,也許我們根本沒有機會相遇,但緣分之所以奇妙是因為,在真正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我們都不會知道在哪個時空下跟某一個人會不會遇到更好的時光。
因此最近我常講的話就是: 那就看緣分會把我們帶到哪邊去吧!